教育目标存在的问题-明严学堂

Website Home

问题二:辅食总是做得太咸老人的理由:孩子要开味觉,而且吃咸的也有劲大多数中国父母认为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而欧美的父母会特别教导小孩必须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且在表达的意见当中,还包括说NO?

不正确的管教之下,塑造出的宝宝让我们疲惫不堪:问题1言行不一致说到做不到,言行不一致会把孩子变成投机主义者我觉得现在学校的体育课似乎好多时候都成了摆设,学生的身体素质也逐渐下降了,尤其是大学生,现在大学的期末体育考试助推了待跑行业的兴起当下父母何等溺爱自家的孩儿,想方设法为孩子寻找最好的校园教育我已经看清楚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了,这个清楚指的是条理清楚,逻辑结构清楚。

中国的教育有三大特征:一,中国教育是知识教育。

二,中国教育是筛选教育。

三,中国教育主要由政府经营,尤其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

这三大特征导致了当前中国教育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

例如,因为学校没有办学的自主权,所以学校就没有了办学的积极性、没有了办学的生命力;

学校领导官僚化,学校管理行政化,教育评价指标化,学习评价数量化。

学校领导腐败频发,学术腐败频发,向学生乱收费频发!

打辱骂学生是常态,逼迫学生学习是常态,学生自杀是常态,学生焚书是常态,学生辍学是常态!

教师评职称腐败,教师调动腐败,孩子择校腐败,孩子择班腐败,孩子坐座位腐败等等,不能一一尽述;

这三大特征是这些问题的根,是这些问题的源?

###最大的问题是以应试作为最高的追求目标,妄图以统一的知识体系灌输给所有的学生。

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个性、兴趣、天性被忽略,本应该享受到教育带来的探索世界、探索自我的乐趣,却被对于考试、知识灌输所带来的烦恼代替!

###那时候在苏高中园区校,年少轻狂,觉得自己被委以重任,在不断放大诸多社会问题后对自己说:自己这么牛逼一人儿,怎么能天天在教室里写卷子背单词,放任这样的制度这样纵容这样的人性呢;

对于学校里面所正面推崇的真善美,没有标准答案的阅读理解,表面上对于人生毫无用武之地的数学习题和不为推翻公式而为证明公式的物化实验产生了极大的反感!

于是走上了另一条路,来新加坡国际学校。

(真不是为学校打广告的)来了这边三年,总体感觉就是要对现在的生活知足但同时学会享受生活和抵抗命运!

来到SSIS(为了方便下面都说是SSIS了)的第一年,九年级,交了很多新的伙伴,在国际化的环境里一年,也没抬起过头来;

认识到了存在,生存和生活的区别;

学习压力也不大,理科的内容以前在中国学校所学的老本绝对够用?

第二年,十年级,一个全年的任务便是“个人作品展”,做一份作品,写一份报告,做一次展览?

偏向感性思维又深知自己缺乏理性思考的我便选择了建筑外观设计方面的作品!

还记得当时设计的是一个外观基于奥比斯环的酒店,当时觉得旅行很有意义,旅行一定要有酒店啊,不然露宿街头谁要旅行!

于是在公司实习,走访设计师,自学建模软件,充满激情的设计了那个极具后现代设计感的实用性极差并且不符合消防安全标准且造价奇高的酒店?

作品,报告加展览拿了5分(满分7分)这次经历主要让我意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并且感受到其实重要的不是做爱做的事情,而是做自己擅长做的?

在这两年的学习生涯里也穿插了许多别的第二课堂,接拍微电影,支教,组乐队,实习,做服务生。

除了在学校学习书本网络和总结知识外,也尝试过了跟剧组吃盒饭,20个小时不合眼,在山里面被冻醒,上舞台,端盘子擦酒杯的日子。

不得不说这两年里过的很充实很幸福,尽管穿插了失恋,乐队解散,微电影侵权等小插曲但我随缘的心态也让我熬过了这些;

(写的好流水账,好久没有这样多字数的敲过中文了)还有在SSIS的第三年,现在2015了,在这里就算是第三年了吧。

我11年级了,迎接了DP课程的挑战,表现的洋洋洒洒,落花流水!

但也做了几件不后悔的事情,参加了冥想班,选修了艺术课,追了该追的女生,办了慈善演唱会,玩儿了摄影。

有几件事情是这三年来一直想做的,其中之一就是现在在做的--写一篇有关中式教育和国际教育的随笔。

这件事情是老爸一直督促,现在有感而发终于能把它码出来了。

XX党九年制义务教育和IB的四年国际教育各有利弊,各自为其所服务的对象做到最好的管理和教育。

既然服务对象大相径庭,那么两种教育模式其实在许多层面上来讲是无法比较的,但是作为其受害者和受益者,我还是想从个人的观点出发来谈谈他们的不同;

(本人未曾接受中国高中教育)IB国际教育的特点在于MYP课程与DP课程之间的沟壑严重,相比下难度陡然增加,然而MYP又同时为DP打好了基础和培养了感情。

举例来说IB的艺术课程,历史课程和批判性思维课程,这三门课都需要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和思想上一定的深度,广度来支撑。

不然做出的作品和作业往往是没有思想性的。

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我认为国际教育对于“度”的把握更加敏锐。

学生考虑的更多是如何平衡作品和评分标准而非纠结于题材的性质。

这样的教育系统里出来的人往往“早熟”,充满创造力,多元化,多少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适应大学教育的能力极强;

可以更多的在灰调的人生中添加色彩。

相比国际教育,中国教育由于服务对象,体制,考试系统单一等多种原因目前正在做到它的更好?

中西方的教育模式各有千秋,相对于各自的基数和形态做着调整,但没有任何一方需要去贴近另一方。

可是高考的不人性化(迟到就要复读一年再考),初中高中教育之间的断层以及第二课堂的影响力缺失是没有理由狡辩的?

其实比较教育这件事情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其意义在于相互借鉴和警告。

国内许多对于教育的看法往往不够宏观和实际,又受主流文化影响便有一定的偏激。

说白了,没什么好说的,阶级和环境决定了自己对于教育的选择,当然,自己选择的路就是跪着也要爬完?

学历不是为了更好的生存而是服务于换位思考“生活”,与其一味猛冲没有方向,不如放慢一小下,想想自己想要什么,尝试一下生活。

停步一小下,回顾一路走来的初衷,再继续。

看远一大下,想想如何尽量不后悔的走在路上。

可是这里问题就来了,教育不在于要“中化”“西化”,但要“人性化”!

由于考试系统单一,招生官看到的永远只是一个数字而无法相对全面的了解学生个人,于是所有的一切都因为这个招生系统作出了反应。

既然只看数字,那学生做为人,一个“多面体”甚至于“球体”在制度面前不是变成了纸。

这些无奈只得增加了学生的无奈,这些承载未来的学生默默无奈了这份无奈后,只会方便了政府,简化了高等教育招生的机制,同时在无形之中增大了学生的奴性,一个民族未来的奴性?

学生可以一时无奈于招生机制,但招生机制必须服务于学生?

如今的社会有思想的奴隶和物质的奴隶,要是物质上不是奴隶的奴隶甘愿做思想上的奴隶,那么物质上的奴隶只能继续做物质上的奴隶;

教育的问题看则是物质与人口的问题,实则是政治的问题;

P.S:还有,想吐槽的话要记住自己对于他人作品的理解取决于自己的程度实际上,尽管我们极力逃避,但日常生活中的阶级问题,在教育领域的确存在隔代教育最好是补充教育上之所以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根本上来说是祖辈和父辈教育思维模式上的差异这个问题比较广泛,仁智见仁智者见智,有不同看法?

其中最大问题就是只注重应试教育而不考虑实际;

好评哦不少家长喜欢让孩子们学习一些技能性的东西,如绘画、钢琴,而忽视对孩子心灵上的开发,这也许是我们当今教育存在的问题学区划分这事得看当地教育局,学区划分每年在春节过后会根据生源情况重新划分,当然不会改动较大,但是肯定会有微调。

政策随时在变,如果购房者买的是期房,交付使用后教育局才会给新楼盘划分学区,给你划到那个学区无人提前知道!

若购房者买的现房,谁也不能提前等你孩子要上学的那一刻这个房子会属于哪个学区!

教育地产划分具有很强的实效性,找一些大型开发商相对可信,另一方面就是等真正需要的时候通过查询再买,但是又的重点学校由于生源多超过学校容纳能力,学校就有可能优惠对居住年限有要求,那样就面临着被调剂,所以教育地产真的让购房者头大了!